• 当前路径:
  • 首页
  • 浅析建筑产业化背景下的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浅析建筑产业化背景下的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信息加入:广州市建筑劳务行业协会时间:2018-03-27点击数:1861

    高晓强

    建筑产业化是建筑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在建筑产业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也进入到全新的时代,尤其是校企合作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显得更为重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规定,完善校企合作各项制度,建立健全校企合作规划、合作治理、合作培养机制,使人才培养融入企业生产服务流程和价值创造过程。

    校企合作的模式已经在发达国家和我国盛行多年,发达国家的校企合作趋于完善,如被誉为世界职业教育典范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取得了巨大成功。我国的校企合作也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是一些校企合作趋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我国现阶段的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方面是简单的校企合作,即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2年的理论课程结束后直接到合作企业,从事1年的生产性实习,最后毕业。从表面上看是校企合作,但从本质上来讲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在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制定的,没有结合企业的岗位需求,课程设置很不完善;学生在企业实习,只是从事简单的生产工作,企业只是从自身出发,没有考虑到学生岗位能力发展,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得不到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高。

    另一方面,学校和企业没有形成真正的“双主体”,还是以学校为主体,企业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部分学校虽然成立了由企业专家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但基本上流于形式,没有发挥作用;校企双师型教师培养并没有落实到实处,且企业在学生实习和实践过程中的考核不规范,从而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此外,学校与企业合作,只做表面文章,欠缺深度。

    针对以上问题和不足,就产业化背景下的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笔者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第一,校企共同研发人才培养方案,将建筑产业化、装配式、BIM等内容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重新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的调整,同时共同研发教材。

    第二,以企业的岗位设置及职业技能要求和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出发点,寻求学校和企业在双主体合作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打破常规模式下的以学校理论教学为主体、企业实习和实践为辅的传统培养模式,建立企业针对岗位的实践人才培养方案和学校针对理论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建校内外“教学企业”,构建校企合作的课程体系,并建设相关的保障和考核制度。

    第三,实施校企交叉授课、学分互认等。企业派专业人员,尤其是建筑产业化、BIM等专业人员来校任课,弥补学校专业人员的不足,并为学生带来行业最新的信息。同时,学校的老师可以为企业的员工进行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培训,达到共同提高的效果。此外,构建针对企业岗位的课程设置,改革对学生的单一考核方式,探索出从岗位能力和成果等方面的多方位考核制度。

    第四,企业根据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和学校共同设置“订单班”,毕业后直接安置就业。校企双方共同进行招生宣传,在学生报考时就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避免报考和学习的盲目性。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上是一个共同体,并且在学生就业后,学校要进行长期的关注,更加注重人才的职业生涯发展。

    总之,我国的建筑产业化已进入到快速发展的阶段,而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初步发展和探索过程中,这需要我们在学习国外成熟经验的基础上,完善相关制度和实践环节,为建立建筑产业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打好基础,从而提高我国现代教育的水平、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作者系山东圣翰财贸职业学院教师)

版权所有:广州市建筑劳务行业协会  备案号:粤ICP备20052532号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广仁路1号广仁大厦1305、1306室

广州联享信息科技提供技术支持